2005年12月28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版:写真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心中有爱的人被爱包围
本报一则报道引来各方热心人
本报记者 朱乔夫

  就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
    就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
    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很巧合,在记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边放着的小收音机里,正好播放着这首老歌。忽然间,记者感觉到了这个世界的真情流露。说真的,会唱这首歌已经多年了,但从未认真去感受其中的含义,记忆中甚至连歌词也是模模糊糊的。
    从未有过感动,从未有过的感慨!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爱心接力棒我来接
    今年12月7日,本报在《明镜周刊》14版刊登了记者所写的《谁愿接下爱心接力棒?》这篇报道,讲述了一名天性善良、几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大学生,如今自己生活碰到极大困难,爱心无以为继,以致寝食不安,甚至内疚、且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女性小宋的经历后,在短短的十几天里,竟收到了数十件自愿成为小宋爱心接班人和传递者的来信和来电。
    首先打进报社热线的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名女经营者,姓王。她在询问了贫困大学生张小强的相关情况后,立即告诉记者她愿意每月提供给小强200元的生活费,她还让记者转告小强,每个月200元可能并不能解决小强的全部生活问题,但是,如果这200元钱对小强有所帮助,那她就感到非常欣慰了。她说,她自小生活也非常贫困,但却从没有妄自菲薄,因此她非常赞赏小强自强不息的精神。
    王女士还让记者告诉小强,接受帮助并非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困难,那么相互帮助就是必然的。她觉得小强惟一要做的同样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要帮助别人就得学好本事——好好读书。
    同时,王女士对她的资助能让小宋缓解一下经济状况也感到欣慰,她还让记者转告小宋,她非常理解一个具有强烈爱心和责任心的人无力帮助别人的那种感受,她觉得小宋的所为已经足以感动所有的人。
    
    只要来得及,我马上汇款
    绍兴一家企业的张董事长是《浙江法制报》的老读者,他在电话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好意思,可能我的电话来晚了,因为出差在外,回家以后才看到你们报纸上的这篇报道。”接着,张董不等记者寒暄,直接开口说:“我想给那个孩子每月300元,不知道还是否来得及?”
    当记者想介绍一下小强的具体情况、以及记者和小强学校的领导联络等情况时,被性急的张董打断了,张董说,这些都不用说了,报道上已经基本清楚了,他说如果还来得及给这个孩子提供帮助,他马上就汇款,如果已经有了人选,那以后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尽管开口。真是快人快语!
    记者表示需要在自愿资助者中甑选几名,且需要和小强以及小宋、学校领导等沟通后才能给他答复。张董的回答更为干脆,说:“有回音马上给我电话!”
    第二天,记者再次与张董联络,并拟将先前的资助者小宋、小强和学校领导的电话告诉他,以便其和他们进行核实。没想到张董在电话中说:“你只要告诉我银行账号就行,我按照小强每月300元的生活费,将余下的20个月一次性汇给他,不用进行什么核实,我难道还不相信你们《浙江法制报》?”
    杭州的来女士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给报社来电话,希望能帮助小强每月200元,她是一名公司职员,虽然收入不高,但因为家中负担并不重,很愿意对小强提供帮助。她让记者转告小强,在寒暑假期间,小强还可以住在他们家里,这样可以节约开支。
    另外,尚有很多来电者表示要对小强进行帮助,衢州常山的一名姓黄的新闻从业人员表示非常希望能成为小强的资助人;其中一名外地民工也来电话,希望每月给小强100元生活费,他说小强的遭遇让他想到了他自己过去的遭遇。其他还有很多读者来电表示要资助小强,但因为篇幅有限,不能在这里一一介绍。
    
    崇高的敬意
    经与小强就读的浙江大学生物系统与食品科学学院协商,出于对小强的资助的稳定性、资助者本身经济状况等因素的考虑,最后小宋和学院团委书记叶艇老师决定,小强余下的20个月的生活费将由义乌的王女士和绍兴的张董事长资助。
    12月22日,记者在全部的“架桥”工作完成后,给两位爱心接力者回了电话,并将捐款的全部手续和方法、以及浙江大学专门帮小强设立的银行账户提供给了他们,他们均表示,将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所承诺的款项汇入账户。
    与此同时,张小强和小宋也给本报记者来电,希望借助报社向愿意给小强提供资助的读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而浙江大学生物系统与食品科学学院的领导也致电报社,对捐资助学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该校领导还表示,学校将与本报联手,设立专门的捐资助学的资金账户,以满足众多爱心使者的美好愿望。